产品的开发,说到底是人的问题,有什么样的工程师,就有什么样的产品。所以想先谈谈国外的工程师们。 在我们的印象中,比之国内来说国外的工程师仿佛就是活得很滋润。然而这毕竟只是一些碎片式的感知,因为例证太少的关系我们无从验证这种感觉。那么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在中国工程师眼中,外国工程师们是“如何存在”的吧! 当外国工程师们坐下来开始工作的时候,那种敬业和认真,是让人惊讶的。按中国的标准,我几乎可以用下列词汇来形容:固执、认死理、不通人情世故、不会变通。在中文里,这些可不是好词。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,在如今中国制造因它的低价低质占领世界时,欧美制造却好好的活在另一个更高的层次,工程师的认真可能是一个关键的因素。 国外的工程师,专业分工非常细,每个人的知识面其实都不广,但是在他所工作的一个小范围内,绝对是专家。比如在我办公室里的一个PCB工程师,坐在哪个位置画了20多年的PCB。只画PCB,其他什么也不干,可能也不会干,但是看他画的PCB实属精品。
首先来谈,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工程师 干工作当然是为了一份收入、一个饭碗,国内外都一样。但是在国外从事工程师的工作,却不完全是因为饭碗。这话在中国不太好懂,因为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,是一个系统的问题。 今天的欧美,按中国标准已经到了全民富裕的程度。据说70%的欧美人口是属于中产阶级的行列,贫富差距比中国小得多。往下国家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福利保障机制,车间焊电路板的女工拿的是政府定的最低工资,也能够买房买车。往上国家有一套非常完善税收制度,公司的白领高层基本上是每多赚10元钱,只能到手5元,一半给国家收去了。 在这样的机制下,人们选择职业,更多的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。收入当然也看,但没有中国人看得那么重。对于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工程师们,这点尤其明显。当与人们——不管是工程师还是非工程师,谈起做工程师的好处时,听到比较多的是工作有趣、能够一直去探索未知、每天不一样、有创新以及解决了某个难题后所感受到的愉悦,成就感和荣耀。 当然还有其他因素诸如工作稳定舒适,受人尊敬,收入偏上等等,但收入真的不是一个主要的因素。在研发团队里我经常能听到enjoy,have fun之类的形容。因为工程师们确实是从心底里热爱这份工作。他们更看重的是工作的乐趣,因为这是他们的兴趣所在。与此相应的是工程师的工作态度和对工程师的管理,这与国内有很大的不同。 外国工程师年纪都很大,曾有人表示先后与40多位外国工程师共事过。只有2位小于30岁。绝大部分是中年人,还有几位都过60岁了。外国工程师年纪大其实是有原因的。 第二个很明显的现象是外国工程师们一个个快乐爱玩象孩子。下班时间一到人全跑光,因为他们要回家享受生活。12月份办公室基本没人,因为圣诞加新年一个长假,再加上一些个人的年假,很多工程师出国度假去了。甚至还见到一个工程师停薪留职半年绕地球跑了一圈。
国内外工程师心态差异 国内的人似乎比较着急,容易把小事看大,国外的人则似乎比较心定气闲,游戏的心态多一些。曾与朋友聊奥运,英文里把奥运称为game,游戏而已,是让老百姓开心的地方。到了中国就会倾举国之力,提到很高的高度。工作本就是一个饭碗而已,在国内经常能听到诸如事业,成功,人身价值等等大的词汇。 国内的人爱想大事,爱做大事,可能和从小的教育有关。记得我在国内读书时,也看过这样的名人名言比如“不想当将军的不是好士兵”等等。作为少年励志,一点没错。人有理想,是社会发展的动力。但是如果宣传过分到了极端不见得是好事。按此推理,我们是不是要说不想当老板的就不是好雇员了呢? 曾听一个在国外创业的中国人说起过,说他本人是中国人但是不太愿意雇佣中国人。中国雇员从短期来说比外国人好用,勤奋肯干能吃苦。但是往往干上几年,就会出去另起炉灶与原来的雇主抢生意。相对来说,外国人则比较本份些,打工的会很满足于打工,肚里没有中国雇员那么多的想法。 我打工多年,当然知道打工的艰难。但因为年数长了,有机会与老板有近距离的接触,所以也知道一些做老板的艰难。其实各方都不容易。外国人想得比较实在,工作是自己自愿的选择,所以要尊重别人的工作,更要尊重自己的工作。应该本份地做好它并enjoy这个工作。按中国习惯,看门是下等工作吧,但是我看我们的门房大爷整天乐呵呵的非常enjoy他的工作。清洁工也是下等工作吧,但是我看清洁工过来给我擦桌子时没有一点低人一等的样子,反过来我们都尊重她。每年清洁工过生日,办公室全体工程师会捐款给她买礼物,感谢她一年来把我们的实验室打扫得很干净。 有人问我国外产品到底好在那里,我想了半天回答不出。说句大实话,我有时还真看不出国外产品---我是指我所见过的民用电子产品---在技术上有什么先进之处。但是国外工程师之间经常说这句话:the enemy is in the detail。很多的诀窍其实是在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上。外国工程师会比较愿意很本份很耐心的坐在那里,静静的对着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琢磨半天。而很多这种小事堆积起来,可能就会造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,拿着一个国外的产品,实在说不出它有什么好,但它就是有点不一样。
工程师往往有比较多的书生气,自我中心心高气傲,是不太好管的。而中国近三十年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,又有些矫枉过正,很多人把丛林法则当成了适用于一切领域的真理。但是对于工程师这个特殊的群体,简单地用丛林法则来管理是懒政。 国外对工程师的管理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。尽管他们也有一些问题,但总体来说我觉得还是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。 首先在工程师的入职上,就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。欧美已经普遍富裕,只要有份工作,哪怕是最低工资也能买房买车。同时欧美人民有非常强烈的民权意识,从国王到平民,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,所有的工作也是平等的,只有分工不同,没有贵贱之分,只要自己喜欢,就是好工作。在这样的理念下,如果不是因为对工程师工作的兴趣,实在是没有必要去做工程师的工作,而那些最终选择从事工程师工作的,则基本上是那些从小就喜欢把玩具大卸八块的主儿。 反过来,那些愿意从事工程师工作的,也并不是人人都能当得了工程师的。这有一个选择的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,丛林法则是有用的。北美有很多“被”自雇的,英国对”被”自雇监管得比较严,但是可以有各种形式的短期合同,同时对新入职的有比较长的试用期,少则半年,多的据说有3年的。如果工程师本身不是很过硬,就会经常陷入失业求职的循环中。几个循环下来,其中的很多人就退出工程师的行列了。不能说他们被淘汰,实在是因为有太多的路可走。如果在工程师这条路上走得辛苦,说明自己并不适合做工程师,也就没必要委曲自己在这条路上硬走下去了。 而那些适合做工程师的人,大多数人最终会获得一份无期限和约,这是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地方。前面的文章用了”终身”职位这个词,引起了一些误解,可能有网友联想到了中国过去的”铁饭碗”。不是这么回事。如果用一句完整的话说,应该是:这份工作是可以干一辈子的,如果能满足2个条件,第一,工程师是按规矩认真工作的,第二,公司没有灾难性的变化。而在实际上,这二个条件是肯定能满足的。能得到”终身”职位的都是经过大浪掏沙的精品,对工程师的规矩肯定是了如指掌,不守规矩那真的是属于自己活得不奈烦了。而对于这些精品,公司肯定也是当宝贝的。 笔者认为,这是欧美管理工程师很成功的地方。欧美的理念是把那些最适合做工程师的人挑选出来,给他们条件,让他们安安心心在同一个位置上干一辈子,往专家的方向发展。这点可能是值得中国的经理们思考的。工程师从事的是脑力劳动,在于精而不在于多,一个高手可以顶十个新手,这个说法用在工程师上一点不夸张。如果一个中小型企业能有三五个专家非常稳定地长期坐镇,这个企业可以很多年不需要招聘新人。 技术人员频繁的进出对于企业来说成本其实是很高的,因为那些没能拿到”终身”职位的基本上都会离开,所以各公司的技术部门唱主角的基本上就是这些拿”终身”职位的工程师。对他们的管理,丛林法则就不合适了。
|